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海信:凭什么逆风飞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6 21:2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中国家电第一企业”海尔实现1016亿元销售收入,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擦肩而过。2005年营业收入1039亿元人民币,和2004年相比,增长率只有不足0.3%,和海尔此前宣传的年50%—80%的增长率相去甚远。在企业观察人士看来,海尔基本上已经进入增长停滞期。<p>  实际上,不惟海尔放慢了增长速度,许多大型家电制造企业发展步伐均迟缓下来。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长率几乎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企业盈利状况尤为糟糕。2004年以来,能实现年均5亿元利润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企业在0和2亿元之间徘徊,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始终挣扎在亏损境地难以自拔。在国际化方面,也是大麻烦不断,2004年中国彩电企业遭遇美国反倾销,2005、2006年又遭遇欧盟两个“绿色壁垒”阻击,彩电2007年3月1日则被美国征收高额专利费。用“流年不利”来形容中国家电企业,再准确不过。“做大做强”的路上困难重重。<p>  但是,有一个企业似乎与众不同,那就是海信。<p>  2004年,海信平板电视开始脱颖而出,平板电视的成功让海信从“CRT第三军团”一跃而进入“平板第一品牌”行列。<p>  2005年实现总营业收入334亿元,排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7位。这年终,海信对外发布“信芯”芯片研制成功,海信技术领先形象由此确立。<p>  2006年,海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尤其平板电视继续一枝独秀,无论市场占有率还是盈利能力,均居行业首位。这一年,海信对科龙的整合也取得了一定进展。<p>  可以说,在2002—2006年4年内,海信初步完成了从家电“第三军团品牌”向“第一梯队品牌”的历史性跨越。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老对手TCL、长虹、创维乃至海尔相继陷入危机的时期。<p>  那么,海信是凭什么实现逆风飞扬的?其制胜法宝是什么?<p>  海信基因:低调、务实、理性<p>  一提到海信近年的快速发展,海信人总会说起“海信文化”。在他们看来,海信文化与很多同行企业不太一样,它“低调、务实、理性”。比如,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提出“企业做大不一定做强,但是做不大一定做不强”。周厚健则认为,企业做强了就一定能做大,片面强调做大是有问题的。<p>  说起海信文化,基本上都绕不过周厚健。和大多数企业文化带有很强的老板色彩一样,海信的身上也有很强的周厚健色彩。<p>  技术出身的周厚健向以“低调、务实”著称。在周看来,企业稳健发展比什么都重要,玩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海信主动打价格战,集团对所有产业的要求都是必须实现盈利。对经营的严格要求,让海信没有南方一些企业跑得快,但是,企业发展却扎实了很多。所以,海信这些年的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一直是慢跑前进。<p>  我认识一位海信省级公司老总,一言一行都很有尺度。他说他的性格受老板影响很大,是海信的企业文化改变了他。<p>  “为什么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难走下去了?”<p>  在企业研究人士看来,大多数企业的浮躁心态害了企业。因为总想走捷径抄近路,结果企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大多数家电制造型企业不愿意在基础技术开发上投入,结果,它们不得不购买国外企业的技术,不得不受人家的牵制。<p>  2006年以来,中国彩电企业多次传出将被美国及欧盟征收专利费的消息,看来,“技术欠帐”总是要还的。<p>  平板:成就海信大未来<p>  真正让海信实现“精彩一跃”的,应该是兴起于2002年的平板电视。<p>  2002年之前,海信曾经先后推出“环保电视”与“立体电视”。后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前者虽然有一定影响,却最终被创维“健康电视”的声浪淹没。<p>  2002年7月初,TCL率先发起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40英寸等离子电视一下子从5万多元降到不足3万元。<p>  但是,TCL的平板战略并没有坚持下去。到2003年初TCL就将推广重点转向了背投电视,甚至在2004年收购了汤姆逊CRT电视业务,当平板电视风起云涌的时候,TCL作为平板电视普及风暴的发起者,却走起了回头路。<p>  其他企业的态度同样摇摆不定。创维平板战略基本上惟TCL马首是瞻。康佳做起了小屏幕液晶,而长虹这个时候则陷入了APEX债务纠纷之中,根本没有能力做平板电视。<p>  这个时候,周厚健却坚定地宣布成立“平板电视事业部”,号召任何产品都要为平板电视让路。从2002年秋推广等离子电视开始,到2004年上半年大多数企业开始认识到液晶电视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广这一产品,海信足足比别的企业赢得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差。<p>  在平板电视形象建设上,海信也是下足了功夫。<p>  2003年9月,海信宣布所有商场撤出非高清数字电视,引发社会轰动。<p>  到了2004年,海信开始通过广告大肆宣传其“平板电视畅销25个国家”,还通过行业评比、机构测试等手段诉求技术与品质的领先形象。通过一连串的运作,海信“平板电视第一品牌”的形象,逐渐在消费者心目中清晰起来。<p>  实际上,此前海信还发起了另一场攻势,那就是“变频风暴”,试图以“舒适、长寿,省钱”为诉求,确立海信空调技术优势。<p>  但是,海信变频空调的推广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变频空调比普通空调价格高出不少,影响了市场销售;另一方面,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也破坏了海信试图给人们建立的海信空调“品质卓越、环保节能”形象。当初跳得最高的,恰恰就是后来被海信控股的科龙。<p>  为扭转销售不利局面,海信后来曾经调整诉求方向,推出“工薪变频”的概念,以便给人们留下变频空调“价格实惠”的印象,但是,这一概念也没有坚持下去。<p>  从“环保电视”到“变频空调”,虽然实际销售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人们毕竟看到一个不断冲击“技术颠峰者”的形象。<p>  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p>  当平板电视时代到来的时候,海信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p>  “为什么当大家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惟独海信把握住了这个机会?”<p>  海信一位高层给出的答案是:对产业与技术的执著追求,让海信清醒地认识到,平板化是彩电真正的发展方向。<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5 01:50 , Processed in 0.140008 second(s), 1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