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专题:“零首付”——一个十足的噱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07:2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贷款买房(车、消费)的方式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贷款所需的高额首付款又让不少工薪阶层望而却步。为了扩大住房贷款的发放,银行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住房贷款“零首付”就是其中的一项。<p>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市场反应的平淡。在个人信用机制并不健全的现在,银行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它的营销手段,但设立的众多壁垒又潜藏着不信任。很多人认为,“零首付”只是一种促销手段,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零首付”还没有。专家强调,信贷消费必须建立在完备、真实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基础上,国外企业掌握消费者非常细致的资料,多数消费者都有信用等级,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盲目地推行“零付款”等国外流行的汽车信贷方式,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分期付款在各地的推行情况更好一些。<p>  盲目地制造一个噱头想大捞一笔在日渐成熟的消费者面前已行不通,银行开发商应踏踏实实地完善自己的营销策略。对于“零首付”,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根据商品房贷款零首付产品“小众化”的特征,将该项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更多地针对目标客户进行推广,而不是以往的“大众化”推广。因此,银行应改变营销战略,首先要将“小众化”产品重点向适合该产品的、目前需要消费的“小众化”客户群给予广泛与深入的推广。 <p>  虽然“零首付”前景看好,但目前并不适宜,规范的个人信贷消费在中国终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p>                           (专题策划:严绍健)<p><p><p><p>“零首付”现身<p>▲建行上海分行首家推出“零首付”信用消费<p>▲成都贷款买车也“零首付” 了<p>▲“零首付”适用范围 <p>▲零首付,你可感兴趣 <p>▲政策:购房“零首付”又降门槛<p><p><p>一个尴尬的营销方式<p>“零首付”——吃力不讨好?<p><p>  “零首付” 的推出何以落得如此尴尬境地,北京400多人贷款买车却不还钱,一位家徒四壁的单身汉竟为4个人担保购车!很多消费者对“零首付”的高门槛颇有微词,而有的甚至认为“零首付”是“骗人”,于是又陷入了商家一腔热血而消费者并不买帐的尴尬局面,以中国现在的国情,任何不适应市场的营销方式终将失去消费者,不管它有多么时髦和流行……<p><p>▲零首付开走车 四百人不还钱<p>▲北京汽车信用消费案暴露出汽车信贷基础不牢<p>▲“零首付”并非无代价<p>▲“零首付”有点玄<p>▲“时尚购物零首付”有点烦<p>▲成都楼市“零首付”变味?<p>▲购车“零首付”真的轻松吗?<p>▲购房零首付在上海遭冷遇<p>▲京城楼市如何面对零首付<p>▲买房“零首付”市场反应平淡<p>▲你说我说“零首付”<p>▲沈阳 “零首付”不掏钱也白搭<p>▲住房贷款零首付推广受阻<p><p><p>关键词:“小众化” 营销战略<p>  近年来,住房产品正摆脱以往“大众化”的购买局面,日益呈现出“小众化”的消费特征,因此,住房“零首付”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个时点上,银行应改变营销战略,要将“小众化”产品重点向适合该产品的、目前需要消费的“小众化”客户群给予广泛与深入的推广……         >>详细内容<p><p><p><p>真正的零首付何时实行?<p>  零首付,尤其是真正的零首付应该缓行,是因为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业内专家强调,要让人们从传统的消费方式过渡到凭着个人信用去贷款消费,除了观念的转变之外,要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个人信贷消费市场,首先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个人信用体系,让信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贷制度,才有可能使全社会认可信用消费。<p>  也许不用太久,人们购房、买车、旅游,甚至上大学,都会首选信用贷款,同时,人们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信用,如果在进行信贷消费时,有一次没有履行信用,将会永远失去银行的关照……<p><p><p><p>▲零首付:先假设你是有信之人 <p>▲个人信贷路在何方<p>▲信用消费,离我们有多远?<p><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9 04:56 , Processed in 0.245014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