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请使用 http://www.luhui.net 網址高速訪問本站,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賬号:guanfu8 平台長期發布海量社科數據, 本站QQ交流群:84142868 探讨人文理想,共謀和諧世界!
黄金广告位招租,投放热线15900718107,13386070835 详情查看=》   鲁之虺:“  上网就是搜索,生活就是分类,科技服务大众,信息引领生活,地方分类站长,开启您的事业之旅。生活分类信息整体提供商:http://huike.luhui.net”。
×

鲁虺繁体中文社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廣告

 

查看: 8594|回復: 0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20 13:4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廣告
搜索看看︰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廣告
提起「支那」一词,大家都会认为这是日本对中国带有侮辱性的蔑称,所以对这个词语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但事实上,「支那」的感情色彩在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它甚至还曾经是革命者的风尚。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网络图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那」是日本对中国人尤其是汉人的称谓,也有除了东北、蒙古以外关内汉族人聚居区的地域概念。史学界一般认为,「支那」一词最早起源于印度。
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hini」,据说这是来自「秦」或者「晋」、「荆」的音译。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里都出现了「支那」一词。在中文古籍里,《大唐西域记》有:「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至那」即是「支那」的谐音。后来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法语和英语中的「China」都是出自古代梵语的「chini」。所以,「支那」并不是从英语的「China」音译而来的,正相反,「China」其实是从「支那」发展而来。
唐朝以后,很多日本僧人和学者来中国学习,从汉译典籍里学到了「支那」一词。到了宋元时代,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人还不常见,只有少数大学问家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在这个时期,「支那」一词不但没有侮辱性质,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
到了清朝末年,不少立志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丝毫没有觉得「支那」是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反而认为「支那」带有革命性。当时很多反清人士到了日本之后要做的两件标志性的事情就是剪辫子和自称「支那人」,将「支那」和「清朝」对立起来,以此表示与清朝的决裂。
1902年,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在会上宣誓「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是从南明永历政权覆灭的公元1661年算起的,换言之,他把明朝看作了「支那」。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一本杂志,取名为《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来发展成同盟会的党报《民报》,杂志名称上都用了「支那」,充分说明当时「支那」并没有蔑视意味。就连立宪派的梁启超也曾在文章中写下过:「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并且还用「支那少年」作为笔名。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章太炎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很少用「支那」来称呼中国,更多的是用「汉」、「汉土」、「唐土」、「中土」,或者相应的朝代名称如「隋」、「明」、「清」等。有种说法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中国的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了「中华民国」,但日本政府1913年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决定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甚至还有「支那共和国」的称呼,由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
但是直到民国初年,中国人对「支那」的说法还没有今天那样反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中山在1914年与时任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来往信件中,仍然多次使用了「支那」、「对支政策」、「支那革命」、「支那国民」以及「支那人」等词语。
也许有人会问,日本为什么不用「中国」来称呼中国?因为古代日本效仿唐代的行政区划,将全日本分为68个国,其中一个国就叫「中国」,位于今天本州岛的西部,包括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五个县,面积大约有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日本古代行政区划
「支那」一词的褒贬变化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随着日本受西方影响越来越大,原来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也就逐渐淡薄,尤其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一些军国主义书籍著作中开始称中国为「支那」,并且还把中国与「懦弱卑下」之类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和疯狂的征服野心。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打败中国,对中国的敬畏之心更是荡然无存。明治维新之后,「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普遍使用,其中所带有的胜者对于败者的轻侮情感也逐渐浓厚起来。
1915年,留日学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中首先提议抵制和废弃用「支那」来称呼中国。此后,郁达夫也在小说《沉沦》中提到:「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日本企业的股票,也用「中支那」来指代华中地区
中国民间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支那」一词中的轻蔑,因此对这个词语的反感也日趋强烈。1930年,国民政府专门照会日本政府:如果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将断然予以拒绝。在中国如此强烈的要求下,日本政府开始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上使用「中华民国」称呼中国,但民间仍是盛行使用「支那」,口语中的轻侮意味不言而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揭开了侵华的序幕。随着对中国侵略的深入和日军的节节胜利,日本政府愈发不把中国政府的要求放在心上,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民间报纸都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样的说法也蕴含着作为胜利者的得意。1912年清朝被推翻后,日本军方将原来的「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主驻屯军」;日军对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也是叫作「支那事变」;战争期间关于中国战场最著名的画报叫做《支那事变画报》;再如全面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北支那方面军」、「中支那方面军」、「南支那方面军」、「支那派遣军」以及海军的「支那方面舰队」,清一色都是用「支那」来称呼中国。
对于这些部队的番号,我们更习惯使用「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华南方面军」、「中国派遣军」和「中国方面舰队」,但是不应该忘记这些部队的真正番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法了日军对中国的轻蔑,在这一时期「支那」一词的侮辱性也是达到了最顶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抗战时期日军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今天是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后确认「支那」的称谓含有蔑意,因此于1946年责令日本政府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日本政府随即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从此以后,「支那」一词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但是近年来,一些日本右翼人士又开始采用「支那」的称谓,自然会激起中国人对这个词语的历史记忆。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作为革命风尚的“支那”,为何会变成对中国的蔑称
廣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广告

廣告
操作系统 Fuchsia OS  |Microsoft Windows  |Android  |Chrome OS  |Novell  |Linux  |Mac OS X  |Unix  |FreeBSD  | Ubuntu
廣告

QQ|關于我們|聯繫我們|合作共赢|免責聲明|隐私条款|Archiver|手機版|拘留所|申請友鏈|付款方式|鲁虺繁体中文社区 |贊助我們 -

GMT+8, 2025-5-14 03:12 , Processed in 0.116007 second(s), 13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1.0

© 2004-01-11 鲁虺文化网 版权所有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