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建站策划] 也谈Facebook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14: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acebook的力量来自于:真实、完整,真实和完整的“我”。
1. 真实
在ofblog第二次学习沙龙上,向keso讨教Facebook与其他SNS比如Linkedin的区别,keso通俗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Facebook是把现实关系搬上网,而其他SNS是企图在网络建立新的关系。
Facebook最早是一个校友网,后来才对社会开放、对“老家伙们”开放。中国近年来流行一句俗话: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同学、战友之间,尤其是“住在我上铺的兄弟”,几年下来相互之间都见识了真面目,也能没有障碍地继续在网络上相互袒露心扉(Facebook上,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信息对陌生人的披露)。
真实的校友关系、校友间真实的袒露,设定了Facebook的文化氛围,也让来自公司的“老家伙们”多少要剥下假面具。
此外Facebook中,加完某人为好友后,还要界定相互之间的最初的现实关系:如何认识的?是同窗?还是同事?还是......
2. 完整
大家都看到Facebook的营销威力,所以超过4000个应用蜂拥而至。
反过来,正是这4000多个应用,正是用户在Facebook上展示自己使用它们的情形和历史,从而披露自己的音乐兴趣、读书、旅行过的城市......而在单个的应用网站上,这些只是用户碎片化的“我”,“我的豆瓣”、“我的Blog”等等。Facebook把这些碎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我”。
相比之下,那些最初定位于商务人士的SNS,用户只是披露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能力。
完整的“我” vs. 职业的“我”,哪个更有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去结识,“搭讪是需要理由的”,只有了解信任后才做生意,往往是因为信任而设法找合作机会。而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建立信任的成本的高昂,中国独特的酒桌文化可作为反面例证。
说起碎片化的“我”,我不禁想起黑客帝国中的这幅画面:Matrix记录的“马赛克”近乎于构成了Neo。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5 00:26 , Processed in 0.081005 second(s), 12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