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企划观点] 普洱茶:一场城市改名引发的特产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21:5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洱茶,一个从炒作而起的品类,却成为了一个地级市的名字,并发展成现在大众认可的茶叶品类,催生了一批深受认可的茶品牌。普洱茶是如何走上神坛,又是如何价值落地的呢?未来将走向何处?神农岛为你解读这场让思茅市改名普洱市的特产大运动。<p>  炒作初期:产品价值神升级   <p>  众所周知,普洱茶兴起于炒作,在当时环境下,游资急需一些具有价值潜力的品类,普洱茶能够被选中,得益于其极易获得消费认可的品类价值。现在来看,炒作手法不足取,但如何农产品、区域特产如何挖掘提升产品价值,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品类。   <p>  1,养生功效专一化。普洱茶具有减肥降脂,降脂、减肥、降血压、抗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养胃护胃、健牙护齿、消炎、杀菌、抗衰老等。但是,地域特产那么多,各种药食同源、保健功效都不含糊,普洱茶又特别在哪里?功效单一性!   <p>  普洱茶具有众多养生功效,但推广传播时,一般都集中在降压降脂上。茶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政商两届的中年人,降压降脂的功效直至目标人群需求,一把抓住人心,而其他的丰富功效则可在获得关注之后徐徐展开,冲劲十足,后劲有力。   <p>  再看其他地域特产,功效很多,每个都有吸引力,唯恐掉了哪个,事实上,消费者根本记不住那么多功效,多就是少。   <p>  2,产品文化一体化。普洱茶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一大特点是收藏,这其实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放大和升级。随着中国文化崛起,消费者是追求“文化回归”也好,“附庸风雅”也罢,能够实现文化价值一体化的产品正在获得市场青睐。白酒是喝文化的代表,从喝历史传承的茅台、五粮液,到喝精英文化的洋河,再到喝草根文化的江小白,喝乡村文化的老村长,文化认同引导着消费认同。广大农产品不缺文化,但缺很少有产品把文化真正当做产品的一部分在做,大多数都是浮云表面,人云亦云。沁州黄小米专门推出月子小米,中国人做月子文化,小米养生文化就与产品有效融合起来,从消费者的文化认知中,产生共鸣。   <p>  3,“他山之石”高端化。普洱茶原产地在云南,但兴起却在香港,并由香港到台湾,再从台湾转到内地,很有点“出口转内销”的意思。正因为普洱茶这样在港台地区转了一圈,其价值得到了“更时尚、更洋气”的地区的认可,内地消费者对其就“高看一眼”,对普洱茶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很多地域特产的推广逻辑都是从地域到全国,从区域到高端,事实上,高举高打并非不是另一种选择。六个核桃传播上上央视,北上广各终端铺货,但其主要消费市场仍旧在二三线城市,高举高打让其礼品身份更加充实。   <p>  3,消费品通货化。普洱茶炒作愈演愈烈,收藏价值功不可没。借助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特点,普洱茶巨大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被充分挖掘,可以说,普洱茶已经从快消品转为了可升值的硬通货。对于广大农产品来说,不耐存储貌似是挡在产品通货化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卖辣酱的老干妈,事实上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由于老干妈稳定的销量和高周转率,对经销商来说,老干妈就等于了硬通货。   <p>  改名普洱市:价值抢占神来之笔   <p>  炒作有泡沫,就有破裂的时候,由炒作起家的普洱茶,价值虽然得到迅速提升,但难免存在价值根基不稳的隐患。普洱茶挤出泡沫之后,并未转而销声匿迹,至今仍旧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其中,思茅市改名普洱市无疑是神来之笔。   <p>  2007年,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以普洱命名一地市之名,立即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在中国茶叶行业,甚至是整个农产品行业都是第一份。   <p>  1,品类认知快速普及。相比其他品类茶叶,普洱能够成为一个地市的名字,这一重磅举措毫无疑问让普洱茶从众多茶品类中跳出来,一举攻陷消费者认知,及时不喝茶的人也对其如雷贯耳。而且2007年,正值普洱茶“退烧”之际,思茅市改名普洱市,无疑是从政府层面给了市场新的信心。<p>  2,传播价值最大化。甄嬛传中有句话“见面即使情”,高频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无论是有意无意,都能影响消费认知。一个地方以普洱这一品类命命名,一方面因此带来的新闻性席卷广大传播渠道,先从新闻传播上抢占高地;另一方面,所有与普洱市相关的经济文化新闻和活动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都在传递普洱茶的信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p>  3,品类资源集中。普洱茶,在云南产地分布很广,决不仅仅限于今“普洱”所管辖的行政区。历史上,思茅并不是因盛产普洱茶出名,而是以处在滇南北、东西商道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著称。而今天,思茅不但改地名为普洱,还声称自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从“理”上说,思茅的做法确实伤了“邻居”,但是,从品类价值抢占上,则是先见之明。这正是福来一直强调的品牌建设法则:抢占公共资源。   <p>  普洱茶是品类资源、公共资源,云南很多地方都能用。普洱市用改名一下子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我都叫普洱市了,必定我是正宗啊!之前,各产茶区谁也没把普洱茶的“原产地”、“发祥地”当回事儿,此时再仓促打出“原产地”、“发祥地”牌子与之抗衡时,却为时已晚,比如说,西双版纳本是普洱茶的源产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思茅改名之后,就抢占了原本属于西双版纳的心智资源。<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5 00:08 , Processed in 0.110007 second(s), 11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