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清华大学”成驰名商标暴露教育产业化深入歧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3: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继“山东大学”商标于今年3月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之后,清华大学竟然又被认定为“驰名商标”。10月17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由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今年下半年新认定的106件驰名商标,其中“清华大学”是高校中的第一个驰名商标,其主要用作学校(教育)、教育、培训的类别,这意味着今后任何企业名称和商品中都不能未经授权而随意使用“清华”字样。<p>  而一个不久前的事实是,两家出版社曾经冒用清华大学的名义进行图书出版等工作,被法院判决赔偿清华大学及其出版社共30万元。从法律层面上看,大学注册商标似乎意味着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进步。然而,这一现象却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拷问着高校的存在本质——大学,究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还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公共教育机构?是追求真理的象牙塔,还是追求商业利益的跑马场?<p>  审视清华大学所谓“主要用作学校(教育)、教育、培训“的商标类别可以发现,清华大学乃是将自身定位集中于受教育者,而这些受教育者,除了那些以交际和抬高身份为目的的总裁班学员之外,就是那些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了,他们或一掷千金或挥汗如雨,基本上都是冲着清华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的“镀金”功能来的。<p>  不可否认,作为教育提供者的高校和教育接受者的学生已经演变为教育这一市场交易的供需双方,而这种日益被市场机制支配起来的教育关系,正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站在这个立场上理解,清华大学成为驰名商标似乎也就顺理成章无可非议。 <p>  但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并不是这等面目。撇开面向有钱人的商业化培训不论,作为公共机构的大学,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追求真理和道义的神圣使命,依靠国民纳税的供养建立起来的大学不应该再将国民作为牟取商业利益的对象。但遗憾的是,人们看到的却是教育收费的节节高涨。<p>  事实上,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专门开辟斯坦福工业园,使自己的教学、科研成就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互相促进,经过几十年的精心打造,逐渐建成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它创造出的硅谷神话一度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引擎。<p>  而同样也是从教育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目标出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尝试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无不是在坚守传统的大学理念和办学目的的前提下拓展大学的社会作用,以求利用大学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p>  尽管目前的英国牛津大学也在谋求对自家无形资产商业潜力的挖掘,甚至试图把其具有全球性学术威望的大学名称变成赚钱的商标。但在英国社会的民主约束机制面前,他们也一定会在教育事业的基础之上进行商业方面的积极拓展,而不是针对教育环节本身砍下商业的“屠刀”。<p>  相形之下,以教育收费暴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产业化却在中国误入歧途,而大学的科研智力优势却没有得到足够和有效的开发,以至于肩负神圣教育使命的大学沦落为以牟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驰名商标,这是教育产业化误入歧途所必然溅起的污流浊浪。<p>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xxdt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7 03:42 ,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5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