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广告文法] 营销广告研究:从三得利啤酒广告案例看奥运营销之“防不胜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2: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上海的移动电视上高频次地放映着三得利啤酒的电视广告,这个广告没有奥运一个字,没有用奥运任何图标,但任何一个消费者看完广告都会认为三得利和北京奥运有什么关系,创意策划者高就高在这里。因此分享出来,进行分析,和读者共享之。<p>  一、 广告背景<p>  从这个广告的前后布局和规划来看,起码能确定如下几点:<p>  第一, 显然,三得利不是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就是没有出钱;<p>  第二, 因此,三得利不能使用奥林匹克图标;<p>  第三, 然而,三得利想借船出海,想借奥运的船进行广告;既然想借,但图标不能用,奥运字眼不能用,还得叫受众想象之后感觉自己和奥运有关;<p>  第四, 因此,就出了这么一个广告。<p>  二、 广告组成<p>  首先是广告文字脚本的部分,强调了几个词,“三得利”约您8月北京,有大奖,等等。然后电视画面是历届奥林匹克或类似体育运动会的欢呼声场面,这种组合,只有一种诱导结果,那就是受众在脑子中进行推理:“运动”+8月+北京,应是奥运吧。<p>  其次是为了强化上述受众的推理,在语言读音上也进行了模仿,最后字幕是:“好运08,三得利啤酒”。好运和奥运听起来有点象,强化了受众的推理结论。<p>  三、 分析<p>  分析的核心是一个理:没有出钱赞助,又想借奥林匹克的船,但奥组委已经规定了没有赞助的商业企业不得使用“奥运”等字眼和图标,政府也在背后默许奥组委的行为。那怎么办?怎么办?如何既能不出钱,又能叫受众通过推理和想象认为三得利和奥运有关,进而达到借风的目的呢?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广告。<p>  这个三得利广告,没有出现过奥运字眼,没有使用图标,但是通过北京、8月、运动会呼喊等场景组合和好运08等近似组合,达到了对一般受众的宣传效果。<p>  所以说,策划者还是有一定水平和高度的。从反的角度说,奥组委对这个广告能怎么样呢?不能怎么样。因为奥组委无法牵制和限制每个受众自己的想象力和推理,这可能就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参考:张京宏、沈宗南《五行唯心主义广告营销学》,上海世新,2007)。<p>  四、 启发<p>  拿来主义在营销学方面也可以应用。可以学学三得利啤酒的广告策划。机械项目也可以学,物流项目也可以学,服装项目也可以学。比如说群工羊绒或荣仕雅羊绒或帝高羊绒,他们的广告策划者也可以出这样一组策划:<p>  首先准备广告脚本。脚本中以北京和8月等为主要字眼,然后组合一些历届傲运或其他运动会的呼叫场面(诱导受众的推理),进行文字,声音和图象的组合。<p>  其次准备经典的总结语:好运08,荣仕雅/群工/帝高/鄂尔多斯羊绒!<p>  这样的广告出去,如果组合方面好的话,效果肯定超过三得利,更逼真。<p>  建议相关企业广告和推广可以考虑(参考:张京宏、沈宗南《五行唯心主义广告营销学》,上海世新,2007)。<p>  五、 结束语<p>  营销广告界有句粗俗的话,大意是说,不要把客户想的太聪明。比如说全国十多亿人穿衣服,又有多少人对衣服的知识系统化了解?很少。其他行业也是差不多情况。既然如此,对大部分受众来说,只要广告的组合能合理诱导其自动推理,就OK了。广告的本质是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讲,创造销售是成立的。<p>  本文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参考和借鉴。<p>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上海威贞实业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师,同时兼任上海世新进修学院教学试验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定位方向是企业管理和企业营销From EMKT.com.cn管理。联系电话:021-64557469、13918210296,电子邮件:westige.boss@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8 03:57 , Processed in 0.111006 second(s), 15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