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广告评点] 服装广告:做那只翻筋斗的蛤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0: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爱玲说:“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她所谓“住”多指服饰对性格的张扬。如果再回到几十年前那个全国上下都穿绿军装的年代,相信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连北京眼下的房子,也一改过去统一、沉闷的灰色,慢慢色彩鲜艳起来了,服装就更不用说了,时装业的蒸蒸日上正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p>  大量的服装广告费打了水漂<p>  服装越来越靓、越来越自我。而为卖服装做的广告呢,似乎仍没有从那种千人一面的模式中走出来。<p>  就拿服装行业热衷的明星广告来说吧,光是浙江宁波、温州两个地方, “罗蒙”请了濮存昕、“雅戈尔”搬来费翔,“法派”特邀梁家辉和张柏芝,“报喜鸟”则联手“成熟男人”任达华,另外还有“美特斯•邦威”的郭富城、“庄吉”的周华健、“洛兹”的胡兵,等等不一而足,足可组成一支超强阵容的“明星队”。自从第一家服装企业请明星代言以后,大家就迅速跟风、互不示弱,好像没有明星助阵就显得企业实力不够,品牌也上不了层次一样。结果喧宾夺主,广告成了明星的秀场,是什么品牌的广告反而被大多数人给遗忘了。<p>  更低层次的,是一些企业推出的“朴素”广告:一幅厂领导的照片叠加于厂房背景之上,文字为某董事长(总经理)率全厂职工向社会致意,工厂有多少工人、多少机器,是国家几级企业。不知这些企业有没有想过,这种几十年前的广告形式放到今天这个求新求变求自我的时代来,会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什么印象?<p>  平心而论,服装企业的广告意识在逐渐增强,很多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广告,可最后却是 “赔了夫人又折兵”,巨额的广告费用投进去,就没听到过几声响,在竞争对手的拼抢下,市场份额反而日益下降了。做企业的人都在抱怨大量的广告费被浪费了,可浪费在哪里了呢?他们不知道,也没花心思去追根究底。于是乎,大量面目雷同、创意平庸的服装广告继续在屏幕上、报刊上、户外广告上与我们“天天见”。<p>  蛤蟆论<p>  有些企业主或许会说,广告有没有创意或者创意平淡点没关系,大不了我多投它几次,消费者不就记住了吗?如果你的企业钱多得没地方扔,当然可以这样做。但眼下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都是恨不得一分钱扳成了两分钱花的,就得设法去找一条省钱办同样事的路子。另外,广告轰炸会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广告一停,销量立减,对品牌长远的经营可谓有害无益。所以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此法不值得提倡。那么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广告呢?<p>  爱成智业有一个关于广告的“蛤蟆论”:当其他蛤蟆都不叫的时候,第一个叫出声的蛤蟆就会特别吸引人们的注意;当别的蛤蟆也开始叫,要想与众不同的蛤蟆就得又叫又跳;如果蛤蟆们都在又叫又跳,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这时蛤蟆就要玩花样,学会“翻筋斗”什么的。<p>  运用到广告中来,上面第一阶段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当时大多数国内企业都不做广告,率先做广告的那些企业很快就夺取了人们的眼球;到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多数企业都有了做广告的意识和行动,于是有些企业就尝试在广告方式上进行创新,请明星做代言、加大广告投放量、进行广告媒介组合什么的,也因此尝到了甜头;而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的情势下,以上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广告信息非常泛滥,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广告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印痕,因此学会“翻筋斗”、“玩花样”将成为广告公司与企业客户共同的追求,换个说法就是广告要有鲜明的个性,以便于识别和记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22 05:16 , Processed in 0.075004 second(s), 15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