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地球流浪记:流浪不只是一种生存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用整个地球和地质年代的眼光来看,人类不管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无关紧要,都要随着地球的消失而被遗忘——只除了一点:太空航行。所有的成就和所有的破坏在几十亿年之后都将毫无意义,但大规模飞出太阳系却可能坚持到宇宙灭亡之日,甚至更久。而且,这似乎是一项唯有智慧生命才能达成的壮举。如果说人类对地球有什么价值的话,大概就是这一条了。而把整个地球都带走,大概是太空航行的一种登峰造极的形式了吧……
  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文明因为太阳氦闪而面临灭亡的时候,人类不但决心彻底抛弃太阳,还要给地球挂上强力发动机、推着它一起远行,直到两千五百年后抵达四光年以外的南门二(半人马α),一切再重新开始。
  但是,这样说走就走,真的没问题吗?
  1 起因
  流浪的直接原因看起来很简单:地球即将遭遇氦闪,要完蛋了。不过按照现有的恒星模型,氦闪本身的持续时间极短,瞬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并不能对外界产生重大影响,相反氦闪之前的恒星膨胀危害更大。不过反正随着太阳的演化,总会走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阶段,这不是一个关键伤。
  但是虽说是流浪,也得有些生活质量标准,只送大脑或者无线电信号什么的可不成。人类的流浪之旅至少要满足在两千五百年的行程里稳定存在,到了目的地还能恢复可持续的生活,这才算是合格的流浪方式。因此,流浪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离开太阳”,而是“离开太阳之后还要好好活着”。
  地球
  如果人类“好好活着”的方式就是尽量维持现状的话,那么带走整个地球初看起来似乎不错,因为地球上似乎找不到“没用”的东西。寒冷的两极地区是深海洋流传送带的起始点,而洋流传送带几乎塑造了全球的气候面貌;广阔的大洋地区提供了地球一半的光合作用产量;无人居住的热带丛林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源泉。就连看似无用的内部岩浆,其实也是地球物质循环的主导者——如果没有岩浆带来的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只需三十万年就会全部变成碳酸钙躺在海底,这时候光合作用当然也就得全部中断了。更别提地幔还是地磁场的来源,而没了地磁场就没了对宇宙射线的主要防护。人类试图制造简装版地球的努力迄今为止尚未成功。
  但问题是,地球不是一个孤立体系,驱动它运作的是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输入;而人类在离开太阳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对这一缺失做出任何弥补。
  地球每秒钟从太阳获得1.73*10^17焦耳的能量,其中70%被吸收,30%被直接反射。这些吸收的能量占了地球能量总收支的99.9%以上,相比之下地球内部每秒产热只有4.5*10^13焦耳左右,潮汐能和人类燃料产能更少。来自太阳的能量不但维持了地表温度,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和生物圈能量循环,还直接驱动了大气环流和洋流,促成了地表的物质循环。说合格的太阳辐射是宜居星球的第一标准,并不为过;也难怪NASA仅仅是确认了一个太阳辐射正合适的行星、别的信息还几乎一无所知,就急着要开个新闻发布会了。
  其实太阳辐射倒也不是无可替代,理论上我们可以像《诗云》那样拿一个小白洞绕着地球转冒充太阳,或者给地球围一层发光膜。后者花费的能量大致相当于每秒消耗1kg反物质,还没到“完全不可能”的程度。话说回来,如果这种科技都有了,地球人可能也不需要逃跑了……
  但小说中不仅没有任何补救,还明确出现了这样的描写:
  “这时的太阳已成了一个棒球大小,一动不动地悬在天边,它的光芒只在自己的周围映出了一圈晨曦似的亮影,天空呈暗暗的深蓝色,星星仍清晰可见。举目望去,哪有海啊,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
  如此温度剧变,原有地球生态系统当然是基本全毁了。看来人类的目的并不是“保存“全部现有生态系统,而是到了目的地再重建。这期间,人类将独自度过两千五百年的漫漫长夜。
  到此为止,地球派的逻辑倒还没错:其它条件相同时,大体系通常比小体系更稳定,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是大致适用的。一千万人一起发疯的概率总比一百人要低。
  只是,带着一颗残破的地球流浪,真的能拯救人类吗?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17 10:22 , Processed in 0.145008 second(s), 1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