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药品降价,到底触动了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2:5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言:<p>  引6月23日《南方周末》新闻:本以为板上钉钉的药品降价方案至今仍未出台,一反一复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发改委的降价方案是否打中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七寸?<p>  一、一个庞大的“药品资产阶级”<p>  这是第17次药品降价,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其实很正常,一个庞大的“药品”利益集团因前16次降价的“惨痛遭遇”而空前团结,每一次的降价带来的阵痛渗透到整个产业链中,于是上下一致,“同仇敌忾”。当年平价药房的诞生,不也如凤凰涅磐一般壮烈――因触犯了药品行业利润规则而被砸被封被断货,虽沐浴着社会一片赞誉,却讨着非人的生活。这次降价受阻,在本质上与平价药房的遭遇如出一辙。坦言之,药品的利益之巨,犹如阎王的锁链,锁住了多少本应忏悔的灵魂――这是一个顽固的“药品资产阶级”,简单的降价举措势单力薄,非革命不足以动根本!但可笑的是,这竟然也成为他们反对降价的理由!<p>  不过细想之,却也有道理。在这个庞大的“药品阵营”里,也有贵族和平民之分,贵族的叫嚷在于“无暴利可谋”,平民的叫嚷在于“无果腹之食”。国家的降价政策初衷,原本直击那些“贵族”,不曾想“贵族”又将压力转嫁于“平民”,故而哀鸿遍野,忿忿之声不绝于耳。<p>  话到此处,不掰出个“甲乙丙丁”,实在对不起看官。贵族阶层,众医院当仁不让;朝官,非医药代理公司莫属;而平民,就只有医药厂家了,别说是国内名牌,就算是驰名世界的强某、施某还是默某,也只当是一介布衣。市场的规律,中国的国情,就决定了这样的排序规则。其实药品降价,只是在价格表象上达到了初衷,并未深入肌理,降价的“降幅”源自于整体产业链的利润压缩,而非有针对性的降低药品流通领域的虚高价格,尤其是对利润丰厚的产业链上游环节的触动微乎其微。这种方式平抑药价犹如癌症之“放疗”,坏细胞、好细胞一概通杀,倒也落得个痛快,就是靶向性不强。<p>  政府的降价政策一经出台,处于药品“上层建筑”的医院必然向医药代理公司压价,以维持自身的利润,而医药代理公司自然向医药厂家压价,层层盘剥。前几次的降价,通过产业链的传递效应,2004年华北制药利润下降了77%,山东新华制药亏损5561万元……行内人事称,这次降价可能导致整个制药行业亏损60亿元。  <p>  二、医院的收益结构暗藏玄机<p>  6月28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提到药价虚高的4大原因中有3个与医院系统直接有关:①一些医药生产企业虚报成本;②医院流通环节层层加价;③医院采购回扣严重;④有些医院违规收费。国家规定医院的药品收益不得高于15%,从账面上看全部合格,因为没有哪家医院傻到连做假账都不会!行内都知道,医院的药品收益通常在30%~50%,单看数字有些离谱,恐怕也会把国家主管部门吓一跳!我们算一笔账,国家规定的15%利润(还有的医院会明目张胆地违规收费),医药流通公司给医院的暗扣10%~15%,这还不包括给医生的开方回扣,一般一个主任医师的“开方费”在2%~3%。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新药费”(这和超市的“进场费”差不多)、赞助、贺礼等等,且都不用入账。这一干“油水”加起来,何止30%!很显然,国家的降价政策触动了医院的“经济命脉”――当然,医院叫嚷归叫嚷,最终还是听政府话的,配合降价就是!只是苦了产业链下游的那些厂商了。<p>  说到这里,不知为何思绪突然右拐,想到一个不相干的例子。一个国内厂家购买了一台进口设备,一天设备出现故障,于是求救国外的生产商。生产商派工程师连夜飞抵,反复检修,发现一颗螺丝松脱,遂更换螺丝,设备恢复正常。工程师开价3000美元,国内厂家愕然,一颗螺丝值那么多钱?!工程师说:非也,螺丝是免费送的,3000美元是的技术服务费。<p>  这个例子看似和医院没关系,转而一想,却异曲同工之妙。医院到底应该靠什么赚钱?是卖东西还是卖技术?(为便于表达,措词粗俗了点,勿介意)其实,我国医院的收入结构缺乏合理性,并且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种矛盾越来越显性化,药品收入虚高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医院药品收益占总体收益的70%~80%,远远超过国家医药分离后规定的45%。因此解决药品价格问题,需要从一个系统的、全局的、互动的角度入手,首先解决医院收益结构问题,让医院靠技术吃饭,真正体现医院的社会价值,而非商业价值。这次国家准备取消医院药品15%的指导利润,意在降低药品收益的比重,让利于民,但光有这点是不够的,没有系统的配套政策,直接从医院的“饭碗”里“减口粮”怎么能行得通?<p>  同样是刚才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现在的医生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与其“社会地位”和“教育成本”不相称,于是产生了“地内损失地外补”的行业潜规则,无形中为“药品”腐败提供了滋长的温床,也增加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灰色成本”。我国对公务员的“高薪养廉”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医生群体为什么不能试行呢?这也难怪许多年轻医生纷纷转行,而且多数做起了“医药代表”的营生。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拘留所|冠富商务通

GMT+8, 2025-5-23 00:40 , Processed in 0.504029 second(s), 21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HCMS Version 2.0

© 2008-05-14 guanfu.ne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