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标题:
你们不知道君子故里展沟的一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35
标题:
你们不知道君子故里展沟的一些事
展沟镇十大文化遗产
一、 展沟集旧貌
展沟原属凤台县管辖,现划归利辛县,地处三市交界(阜阳、淮南、亳州)。展沟文化底蕴深厚,和圣故里,仁义之源,皖北水乡、淮上江南。展沟古镇,形成于春秋,繁盛兴盛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金展沟‛美誉。展沟集主要有泰山宫、渌渌井、上马台、墙里庙、地下桥、桥上楼、南庙、洪家花园、孤堆塘、红门寺等,地方传统文化文艺主要有花灯九曲黄河阵、花鼓灯、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十八翻锣鼓等,然日月流传,世事沧桑,地方古籍损毁荒废甚多。唯可庆幸的是承载展沟人民勤劳智慧结晶、地方特有的《花灯九曲黄河阵》,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淝河是展沟集对外商贸的东大门,未改道以前的西淝河,在集东头湾湾套套、洄曲宛转,可谓是九曲回肠、洄曲淝水,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士农工商,多泊宿在展沟的东河湾,夜幕降临时,集上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加之河湾泊船上挂起一串串红灯笼,衬托出一派繁荣的古老集市两贸夜景。
由于时代变迁,展沟集文物大多被毁坏,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和怅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36
二、十大文化遗产
1、泰山宫
1/8
史料记载,泰山宫重建于明代,而最初兴建于唐朝大历年间(公元776——779),有宫殿廊房48间,祀‚三霄‛像,宫成会兴,每年上元节举办元宵灯会,清末民初,庙会尤盛。泰山宫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花灯九曲黄河阵由‚九曲黄河迷仙大阵‛演化而来,是展沟人的再创造,把插灯和迷仙大阵有机结合,以灯代兵列阵,象天地,法阴阳,异曲同工,泰山宫里的泰山奶奶就是摆布九曲黄河阵的三霄娘娘,展沟集二月十五泰山宫庙会上插灯布阵的图式,灯阵占地一般在十亩左右,阵为四方形状,按八卦九宫摆布,九曲一十八折,灯乃精工制作,应周天之数插列,三百六十五盏,阵势变幻莫测,百看不厌。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展沟民众自发摆布花灯九曲黄河阵,并连续在周边省市演展,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九曲黄河迷仙大阵‛,《封神演义》里写道:此阵内按三才,包藏天地之妙、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九九曲中无直,曲尽造化之奇。又被称为‚迷魂阵‛。
2、渌渌井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这首诗是题给八仙之一——张果老的。张果老倒骑一匹白毛驴,前往蓬莱仙岛,路过展沟集,感觉口渴,便想在泰山宫歇歇足。在庙门前,张果老把驴似纸一样折叠起来,其
2/8
厚如纸,臵手巾箱中。来到禅房,说明来意一主持僧张玉山亲自到井中提来一桶水,用钵盛水,递献张仙,张果老痛饮后,口感井水清凉味甜,急忙来到泰山宫庙西北角井边,向井下观看后,不由自主赞日:‚此井为‘绵羊地、鹿茸井’也‚。说罢,从箱中取出纸驴,在井边以水噗(喷水之意)之,纸驴又恢复了真驴的样子。张仙倒骑上白驴,继续朝蓬莱仙岛方向骑去。此后,井水一年四季水位都保持一致,大旱时也一样,水位不降,且碧绿清澈。
星转斗移,经民众代代相传,此‚鹿茸井‛被传为如今的‚渌渌井‛。后人为纪念张仙‘曾到过展沟,在井神旁又塑了一尊张果老倒骑毛驴的神像。据说,凡是经常喝此井仙水的村民,从来未得过心脑血管疾病,可见此井水既清凉味甜,又防病治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40
3、上马台
在泰山宫东北20米处,有块明显高出地面的平台子,就是人们常说的‚上马台‛。某一年发大水,从北向南顺着西淝河水漂来三尊铜像,铜像头与头之间用绳子相互牵连,漂至原玉山寺(泰山宫)东湾处,洪水一浪高过一浪、漩涡一个接着一个,把铜像旋在河湾边,不再漂走。被群众发现后,用绳子把铜像拉上了上岸。
北方丢失铜像之地,有人闻讯铜像被展沟集人捞走,安臵在西淝河岸边,便来人想用马车把铜像运回,为装运方便,在岸边筑起一处高出地面的平台(后人称上马台)。等众人把铜像抬到上马台后,无论想什么办法(据说是三霄大仙看中
3/8
了玉山寺水涨它涨、水落它落,千人进庙仍不见人满这块风水宝地),再也无法搬动铜像,来人只好无奈而归。
当时,主持僧张玉山来到上马台,仔细观看了三尊铜像后说,此铜像就是摆布‚九曲黄河阵‛的三位仙姑,现正好玉皇大帝、观音殿宫前面还有一块空地,就把三尊铜像座落于此吧。之后,便修建了五间太殿。取名为。《泰山宫》,三位仙姑被供奉为泰山娘娘。
因三尊铜像是顺大水漂至庙东湾而来,故信徒们认为是龙王爷的功劳,于是人们又在泰山宫东西两边各修建了一座两层的楼房,东楼下面塑有龙王爷神像,楼上为东藏经阁,西楼塑有火神爷之神座,楼上为西藏经阁。泰山宫由此得名,香火旺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41
4、墙里庙
展沟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客商多云集此地,展沟一时成为繁华的闹市,子是便在热闹的集中—心墙里建一个小庙,庙镶嵌在墙里面,庙上方有七路瓦,每路七片瓦,共七七四十九片(小庙上方七路瓦宽三尺九寸,庙高三尺丸寸,宽二尺三寸)庙内有财神爷(文武二财神)像,两侧有对联一副,上联是:‚昔为天上金银主‛,下联是‚今是人间富贵神‛,横批:‚增福财神‛。展沟集墙里庙原有两处,一处在原丁字街中心,一处即是现存的墙里庙遗址,远近闻名,妇孺皆知。据泰山宫碑文记载:‚荥阳口开,黄水泛滥,至九月,遍地涌泉,陆地水深丈余,一昼夜高岸为谷,惟街口仅余十数步无水交汇‛。碑文中所提到的:十数余步,就是
4/8
传说中的‚十八步‛,惟街口‛,即是现鱼市巷街西处的墙里庙。
墙里庙座落在展沟集如今十字大街北约50米,始建于清朝崇德年间,坐西朝东,东北角有拐子楼一座,街东西两边房屋均是青砖灰瓦、门垛术雕,砖雕蒸求精湛,文革时期被毁。
关于为何要在丁字街口建财神庙,主要原因是:高人认为,刚进集就碰壁,不吉利。做生意的人总都喜欢招财进宝,图个吉利,因此,商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到财神庙前供奉香火。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42
5、地下桥
传说,明朝中期,燕王朱棣征北,连年战争,致使很多地方民不聊生,困苦不堪,一度形成人吃人的悲惨情景。于是朝中下令,把山西一帮人移民到黄河以南、淮河两岸。当时,移民到展洪集的有侯、王二族,黄家一族从寿春(今寿县)移到集上一部分,以及西淝河东岸一部分(也就是现在的黄小集、黄大庄、黄前湾、黄瓦房等几个庄子),下蔡国(今凤台县)的蔡氏家族移民到集上一部分,展沟北蔡楼、蔡小庄一部分,以及蔡塘子一方(展沟集南约。l.5公里),即形成了展沟有名的侯、黄、王、蔡四大家族。
在展洪集移民的后代中有一位姓王名兴的人,家庭贫寒,生有几子,是别人家的佃农(即现在的打工族)。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几个儿子都是劳动力,逐步挣钱,购买田地,白手起家。王兴决心光宗耀祖,就让后辈们,生学读书。出人头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44
到了清朝末年。(公元628年),王兴家族已家资万贯、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曾挂过双千顷牌),孩子们也学有所成。于是,便利用展、洪两家的沟塘土堆,为展洪集修建一条长达700多米的地下长桥。该桥从花园塘角,逐步向北延伸,经老丁字街(现十字街口)、古戏楼,又转向东南,在展家塘出,使集南花园、西海子下雨时的积水,全部顺利的通过地下桥洞流入西淝河,并把展洪集改为‚展沟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48
6、桥上楼
地下桥建好后,王兴又在入口不远处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高15米的多层院式楼房,名曰:‚桥上楼‛。楼内有天井、亭榭,青石铺地,砖瓦结构,院落三层,门前台阶五蹬,并有上马台。后来,在桥上楼东南大殿楼顶长出两棵树来,树根顺墙缝扎入地下,枝叶茂盛,给展沟集又添上一处景观:‚桥上楼、楼上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50
7、南庙
展沟集东南处,靠洼大路西边上面,也有一座庙,规模不大。据考证,是王家祠堂一家堂庙。在遗址东边的洼大路,有座石亭,四根石柱立于大路两旁,石顶雕刻成瓦状,亭门四周雕刻有二龙戏珠等图案,到鲍桥、蔡庄子必须经过此石亭。庙和神像毁坏于文革时期,现仍有废墟遗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53
8、洪家花园
洪家花园位于洪门寺北部,因洪门寺僧姓洪,寺庙建成后,看到寺庙北部土地肥沃,风水不错,就抢占地盘,把自家的洪氏家族迁来长期居住。随后修建一片南花园,东至洪家洼、西至李桥口。南至洪门寺、北至洪家塘,园内有凉亭、石亭、石狮、石马、石羊等,规模相当可观。自‚火烧洪门寺,铁耙耙和尚‛,洪家灭后,此宅基由王氏家族主兆瑞及后人居住至今。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6:54
9、孤堆塘
孤堆塘在展沟集西约0.5公里,是王姓用人工开挖的一面方塘,占地十亩,数尺深,里面养鱼,上面铺上木板,板上钉上铜铃,在上面打场。牲口一踩,下面发出阵阵的铃声,能听四面八方。
塘边的土堆成孤堆,孤堆上建有飞檐吊阁的亭子,供主人纳凉及家丁看场,亭边有个大钟,是上下工用的号令。而今这些东西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空塘和孤雁痕迹,后人称——孤堆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7:04
10、洪门寺
洪门寺建于明代,现展沟村王老庄西300米处,有遗址存在。寺周围有七十二座窑。据传说,当时展洪集一带只有三口水井,泰山宫处一口渌渌井,一处是洪家花园井,洪门寺内一处僧用井。寺内一位姓洪的主持僧,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僧弟,用自己的姓给寺命名为洪门寺,并把洪氏家族迁在展沟南头居住。
此僧原来就六根不净,自建寺以来,心怀不轨,利用方圆几里村庄无能力打井、村民担水不便之机,邪念顿生。 寺门每天早晚向外敞开两次,过时不准提水。且男性不准进寺,只准年轻美貌女子、媳妇方可到寺内担水。凡到寺
7/8
内美貌如仙的女子,依从者不受罪,不从者下地牢(现有地下通道遗址),无一人能幸免不遭殃。时间一长,民怨极深,逐级状纸呈至朱元璋手中,朱元璋看罢状纸,见状告的是自己的寺门师弟,摆手下旨:‚洪门寺一事,罢了罢了‛。 圣旨传回颍州官府,地方官十分清楚当地民众状告的呼声,民愤极大,便心生一计,按朱元璋皇帝旨意的谐音,‚罢‛传为‚耙‛,在庙内挖了个大坑,把洪主持僧绳捆索绑,丢入坑内,然后填上鲜土,掩埋至只留头部,命人拉铁耙,来来回回耙了数次,终至面目全非。随后点起火把,把洪门寺及洪氏一族房屋全部焚烧,人口诛杀。这就是民间传说、剧目演唱的‚火烧洪门寺,铁耙耙和尚‛。后来,周围群众在原洪门寺七十二座窑废墟上开挖了七十眼井,主要是针对洪门寺主持僧的泄愤。现在废墟上仍常见碎砖块、烂瓦片,有小井五处见天,并在井内掏出了见件古董及文物。
欢迎光临 冠富商务通中文社区 (http://gu1vhwx.nat.ipyingshe.com/news/)
Powered by Discuz! 3.0